海巡季刊第106期

貳、處置困境 自 1940 至 1950 年代以來,大規模塑膠產出商 品融入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中 7 。塑膠材料是一種有 價值的便利物質與可用資源,其具有無所不用的功 能、耐用性,及低廉成本等優勢。在吾人生活的各 個層面中,幾乎皆可利用塑膠材料,然而海洋塑膠 垃圾卻被任意丟棄,不當處置,或散落於日常生活 環境中的固體廢物,最終聚積於陸地、海洋,甚至 偏遠島嶼海岸線上或深海底床中 8 。人類文明發展 數千年以來,大海穩定維持且緊密鏈結著人類的生 活,然而現今海洋生態系統面臨前所未有的人為影 響壓力,這些負面壓力正威脅著海洋永續的關鍵功 能 9 ,根據近代研究文獻指出,在 2010 年間,全球 192 個沿海國家概估產生 2.75 億噸塑膠廢物,其中 有 4.8 至 1,270 萬噸者,最終流入海洋 10 。然而現今海 洋環境中所累積的海洋塑膠垃圾更是有增無減,顯 見仍有大量塑膠廢物仍未能完善回收處置。 海洋塑膠污染源大致分有兩大類,即為 1. 來自 陸地的污染、 2. 來自船舶的污染。在 2019 年 7 月, 臺灣環團「綠色和平組織」與「荒野保護協會」 所公開發表,經由淨灘活動及 121 個檢測站所調查 蒐集的垃圾數據,推估臺灣海岸線有將近 646 噸廢 棄垃圾,並且在 2019 年淨灘行動所蒐集海岸垃圾 中,以塑膠材質垃圾佔有 91.6% 為最高,其中以塑 膠袋、寶特瓶、塑膠瓶蓋,及塑膠吸管為大宗 11 , 至於散布於海上(底)之廢棄垃圾者,則現今較為 缺乏統計數據。另在 2018 年中,「黑潮海洋文教 基金會」曾執行「島航計畫」研究工作,針對我國 周遭海域,首度進行塑膠微粒調查作業,其航跡遍 及臺灣本島、澎湖、小琉球及蘭嶼等離島區域,共 計有 51 個檢測點,進行海水表面微塑膠的打撈與 蒐集工作。經由審慎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確認臺灣 領海範圍內布滿塑膠微粒,在每立方公尺海水中, 約有 0.016 至 64.12 個(八掌溪出海口處)塑膠微粒 不等,詳請參看圖三及圖四等所示。無論如何,這 些廢棄於大海環境中的垃圾,其可能來源大多是陸 源、少部分海源,並且大海正是這些不當棄置垃圾 的最終端點,極為類似環境學「非點源污染」 12 概 念,請參看圖五所示,因其來源眾多且難以逆向追 查,導致難追蹤管理。 7. R.C. Thompson, S.H. Swan, C.J. Moore, F.S. vom Saal, Our plastic age, Philos.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364 (2009) 1973–1976, http://dx.doi.org/10.1098/rstb.2009.0054. 8. D. K. A. Barnes, F. Galgani, R. C. Thompson, M. Barlaz, Accumulation and fragmentation of plastic debris in global environments, Philos. Trans. R. Soc., London, Ser. B 364, 2009, pp.1985–1998. doi:10.1098/rstb.2008.0205 pmid:19528051. 9. W. Steffen, K. Richardson, J. Rockstrom, S.E. Cornell, I. Fetzer, E.M. Bennett, R. Biggs, S.R. Carpenter, W. de Vries, C.A. de Wit, C. Folke, D. Gerten, J. Heinke,G.M. Mace, L.M. Persson, V. Ramanathan, B. Reyers, S. Sorlin, Planetary boundaries : guiding human development on a changing planet, Science 347, 2015.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1259855. 10. Jenna R. Jambeck1, Roland Geyer, Chris Wilcox, Theodore R. Siegler, Miriam Perryman1, Anthony Andrady, Ramani Narayan, Kara Lavender Law, Plastic waste inputs from land into the ocean, Vol. 347, Issue 6223, Science, 13 Feb 2015, pp. 768-771 DOI: 10.1126/science.1260352. 11. https://www.sow.org.tw/blog/36/20191121/7062 (最終瀏覽 March 16, 2020 )。 12. 非點源污染起源是指由人類活動所產生,發生的地點零散,或發生的面積廣大,或污染物以分散的形態,進入 水體,因而造成水體水質惡化者。簡言之,不屬於點源污染者均可被視為是非點源污染(請參考 Point Source Pollution )。例如都市逕流與農業逕流,因流經過程中夾帶各種有機,或重金屬污染物而成,為目前主要的非點 源污染管理對象。 51 Coast Guard Administration Ocean Affairs Council 季刊│ No.106 Dec. 2020 季刊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