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巡季刊第117期

(四)皮膚疾病 皮膚於陽光下過度曝曬恐會造成日光性 皮炎及加速惡化紅斑性狼瘡的症狀,而 照射波長較長之紫外線則會傷害皮膚細 胞及加速老化。氣候轉變頻繁易引發蕁 麻疹或其他皮膚病變,另極端天氣引起 的皮膚疾病以感染較為常見,其中又以 細菌感染為主,如夏天濕熱氣候引起之 汗疹、汗斑或足癬,亦或冬天皮膚乾燥 引發的異位性皮膚炎及乾癬等。13 (五)熱傷害 熱疾病區分為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 及熱中暑,體溫若高於40度則有神智不 清、陷入昏迷、癲癇等影響中樞神經症 狀。臺灣屬海島型氣候,夏季氣溫較高 且潮濕,容易引發熱中暑,故從事戶外 工作或運動員比其他職業發生熱中暑之 機率高出許多。熱中暑致死原因為人體 對體溫調節能力下降、未察覺口渴、醛 固酮和腎素下降,使得血液不足及血鉀 過高而引發心律不整,以及流失水分引 發腎衰竭、血液黏稠度增加冠狀動脈和 腦血管阻塞。14當天氣變熱應多留意氣 象預報,留意熱浪是否來襲?平日應攝 取足夠水份,盡量避免外出待在室內, 免得造成嚴重傷害。 (六)寒害 低溫危害人體狀況大多不同,針對年齡 越長、氣溫越低區域及務農者,其女性 引發心血管疾病或呼吸道感染會比男性 多,而年老者其死亡率亦較高。低溫易 提高肺部病變、心血管疾病、骨骼及精 神方面疾病等發生機率,15以目前地球 暖化的情況來說,其極端低溫事件發 生將逐漸增加,故不可輕忽其所帶來 之傷害。 參、氣候變遷之減緩與調適 氣候變遷因應可區分為減緩(Mitigation) 與調適(Adaptation)兩大面向,減緩是指以 人為干預,減緩氣候變遷發生之速度或規模, 例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增加溫室氣體儲存 量;調適則為因應實際或預期之氣候變遷的衝 擊,在自然或人類系統所做之調整,以減輕危 害發生。16 而安檢所人員生活與工作面臨天氣影響與 危害較大,故規劃提出人為減緩與熱、寒害調 適之建議方式,並由主管及幹部於在職訓練時 機持續教育與宣導,使人員能在危害環境下, 以安全為重遂行各項勤務,另從現行作法提出 精進與改善,以降低氣候變遷對自然環境的衝 擊與人體的危害。 13 同註10,頁346。 14 同註10,頁347。 15 同註10,頁347。 16 經濟建設委員會,《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年10月,頁4-5。 43 季刊│No.117 Sep. 2023 Coast Guard Administration Ocean Affairs Council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