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斤,但有時因路程遙遠,腸胃蠕 動頻繁,塑膠外膜常遭胃液酸溶解而爆 裂,運送者即有生命危險。 (二)旅客貼身攜帶: 將毒品分裝後,置於衣褲、球鞋、皮帶 或黏貼固定於身上(如:腋下、大小 腿、腹部)、填塞於私處、肛門等處, 矇混闖關入境。 (三)旅客行李夾藏: 將毒品置於車手或不知情旅客的行李夾 層,或是偽裝成其他型式物品,俾逃避 海關查驗。 (四)郵包走私: 利用國際包裹等方式,將毒品佯裝為一 般貨物輸入臺灣地區。 (五)進口、轉口貨櫃夾藏: 以貿易公司或行號之名義申報進口貨 櫃,或利用貨櫃轉口之機會,夾藏大量 毒品闖關,單次走私數量較大。現行進 口貨櫃須抽驗,惟轉口貨櫃不須抽驗之 檢查方式,若無具體情報,無法有效查 察遏止。 (六)漁(商)船走私: 利用臺灣漁船或商船,於公海上接駁毒 品,藏放於船艙上特製夾層、機房、油 槽、鍋爐等隱密處所或漁貨腹內,再私 運闖關入境,此方式毒品數量通常相當 龐大。 三、臺灣地區近年毒品走私趨勢 (一)毒品產地異動 因中國大陸地區強力打擊毒品犯罪,國 際販毒組織開始轉往長年遭到地方反抗 軍把持的緬甸撣邦山中,由於反抗軍需 要軍費跟緬甸政府對抗,加上撣邦北部 民眾90%都會說中文,因此來自臺灣 地區、中國大陸地區、香港等地的華人 販毒組織合作,常以抽取稅金、提供人 力、軍隊護送運輸或幫助建立工廠等合 作方式獲取資金。 (二)運毒數量提升 過往甲基安非他命生產地,主要聚集於 中國大陸廣東沿海村落,透過運輸管道 銷往臺灣、韓國、日本等地,因距離 較近且往來次數頻繁,走私以數十或上 百公斤為主。但隨著製毒場所轉到緬甸 撣邦山區,出海的路途從近百公里突增 至上千公里,遙遠的距離讓運毒風險遽 增,毒梟們因此藉由提高產量來吸收被 抓的風險,導致近幾年亞洲毒品走私 數量很快上升到以「公噸」為計算單 位,並導向以漁(商)船方式從事毒 品走私。 (三)接駁熱點更換 過往毒品接駁海域以臺灣海峽中線或北 方海域為主,因毒品生產地的轉換,船 舶接駁地點已逐漸南移至澎湖及西南海 域為主。 (四)快艇走私增加 因海運走私時程增加,毒品走私集團為 躲避官方海上查緝,遂強化走私船舶上 之機動性,以快(遊)艇取代行駛速 度較慢的漁船及商船,如遇上查緝船 艇,便能以優越船舶性能強勢阻礙公 務船舶登檢作為。 51 季刊│No.117 Sep. 2023 Coast Guard Administration Ocean Affairs Council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